盛夏已至,骄阳似火。高温、高湿的天气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是心血管系统的“严峻考验”。重庆嘉陵医院心内科张艳副主任医师提醒大家:夏季是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是安然度夏、守护“心”健康的关键。
1、水分丢失,血液变“稠”:出汗增多,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诱发心梗、脑梗。
2、血管扩张,血压“过山车”:高温下体表血管扩张以散热,可能导致血压暂时下降。但当从酷热室外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血管急剧收缩,血压又会迅速飙升,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3、电解质紊乱,心脏“乱跳”:大量出汗会丢失钾、钠等电解质,易引发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
4、情绪烦躁,心脏“受累”:闷热天气易使人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下降,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
5、贪凉饮冷,血管“痉挛”:过度进食冷饮、洗冷水澡等,可能刺激血管痉挛,诱发心绞痛。
6、活动不当,心脏“透支”: 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心脏负荷骤增,风险加大。
1、已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者;
2、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
3、心力衰竭患者;
4、脑卒中病史者;
5、老年人(尤其75岁以上);
6、肥胖人群
1、充足补水,少量多次:
(1)别等渴了才喝!主动、规律饮水,即使不感觉口渴也要喝。白开水是*佳选择,避免或限制含糖饮料、浓茶、咖啡(可能利尿或影响心率)。
(2)推荐饮水量:一般成人每日1500-2000ml以上,具体根据活动量和出汗情况调整。观察尿液颜色(淡黄色为宜),随身携带水杯,外出时更要保证水分补给,但心衰患者需遵医嘱限水!严格记录出入量,按医生要求控制每日总饮水量。
2、科学使用空调,避免温差刺激:
(1)温度适宜: 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建议不超过8-10℃)。
(2)避免直吹:空调风不要直吹身体,尤其避免对着头颈部吹。
(3)定时通风: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一次,保持空气流通。
(4)进出缓一缓:从炎热室外进入空调房前,先在门口或阴凉处停留几分钟,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从空调房外出前,也应提前关闭空调,适应几分钟再出门。
3、清淡饮食,均衡营养:
(1)低盐低脂:控制盐分摄入(<5克/天),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减轻心血管负担。
(2)多吃蔬果: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可选择含水量高的瓜果(如西瓜、黄瓜、番茄等),但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量。
(3)适量优质蛋白:选择鱼、禽肉、豆制品等。
(4)避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尤其晚餐不宜过饱过晚。
(5)慎食生冷: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冰冷食物饮料。
4、合理安排作息与运动:
(1)避开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待在室内凉爽环境。如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晒(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携带水。
(2)选择适宜运动: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剧烈运动。
(3)控制时长强度:运动时间不宜过长(30-60分钟),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觉心慌胸闷为宜。运动中及时补水。
(4)保证充足睡眠:创造凉爽、安静的睡眠环境。午间可小憩片刻(30分钟左右)。
5、规律服药,密切监测:
(1)遵医嘱用药是重中之重!切勿因夏季血压可能偏低而自行停药或减量!药物调整必须由医生决定。
(2)定时监测: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频率(尤其晨起和下午),心衰患者坚持每日清晨空腹称体重并记录。发现异常波动(如血压持续过低/过高、体重短期快速增加)应及时就医。
(3)药物存放:部分心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某些降压药)需避光、阴凉保存,避免高温影响药效。
6、保持心态平和,及时就医:
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激动、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
如:持续不缓解的胸痛/胸闷、严重气促、心悸伴头晕黑矇、单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意识模糊等。一旦出现上述任何危险信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65190120或120),争分夺秒是关键!
平安度夏,“心”安是福,请将这份健康指南传递给身边的亲友,尤其是家中的长辈和有心血管病史的家人。让我们共同行动,打响夏日“心脏保卫战”,拥抱健康、安稳的夏天!
嘉陵医院心脑血管内科拥有独立的介入手术室1间,配备美国GE公司高端介入DSA机1台,开展了心脏介入(冠状动脉造影术、心内电生理检查、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等)、外周血管介入、脑血管造影等,目前已成为诸多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一、以诊断为主要目的:
1、不明原因的胸痛或心律失常,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2、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
4、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术前,年龄>50岁,其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5、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二、以治疗为主要目的:
临床冠心病诊断明确,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1、稳定型心绞痛或陈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
2、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3、发作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病在6小时以上仍有持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手术;如无条件开展PCI术,对于AMI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转入有条件的医院。AMI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争取补救性PCI。对于AMI无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梗死后1周左右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AMI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应尽早在辅助循环的帮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疗。对于高度怀疑AMI而不能确诊,特别是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包炎的患者,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4、无症状性冠心病,其中对运动试验阳性、伴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5、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存在不稳定斑块。
6、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左主干病变或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可能性较大的均属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血管病变干预治疗,需要评价冠状动脉。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或PCI术后,心绞痛复发,往往需要再行冠状动脉病变评价。
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证
o对碘或造影剂过敏
o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o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
o电解质紊乱
o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